承气汤临床运用的研究体会
承气汤临床运用的研究体会:
在诸多急危重症中均有“痞、满、燥、实”之病机出现,若能抓住病机适时运用,往往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然而,急危重症里的临床表现及体征的识别十分复杂,“痞、满、燥、实”多数情况不会同时出现,或痞,或满,或燥实,或被其他临床症状所掩盖而忽略。如何删繁就简,探明病机,适时运用本方,是为关键。笔者就本方治疗2例急危重症病例予以报道。
1胆囊积气综合征
该病是产气菌感染所致的一种严重的少见的胆囊炎,预后不良,死亡率为15%,有报道分析164例气肿性胆囊炎病例,发现坏疽的发生率是20%,胆囊坏疽及穿孔的发生率比急性胆囊炎高30倍,该病发生于50岁以上的男性,其临床表现及体征的识别可迅速恶化,患者病情进展较快,有明显的腹痛和腹膜刺激征,多数病例影像及B超难以确诊,是内科少见的急危重症之一。而该病所表现的特点正如中医学少阳未解,邪入阳明,阳明热结,气机受阻,浊气壅滞,腑气不通之证。若能诊断明确,探明病机,适时运用承气汤加减,定收奇效。患某,男性,66岁。因上中腹持续胀痛不适4d,来院求诊。患者4d前不明原因出现上中腹持续性胀痛,牵涉两肋,稍进食则明显加重,无呕吐,无泛酸、呃气,大便呈黄色软便,量少,便时困难,疼痛在夜间加重,不能安寐。予头孢噻肟钠、消炎利胆片、果导片、开塞露等治疗,效果不佳,呈加重趋势,右上腹现疑似包块,触痛,急来院求诊。查体:痛苦病容,神情烦躁,巩膜无黄染,心肺(-),上中腹微隆起,触痛明显,无反跳痛,肌紧张(++),麦氏点压痛(-),右肝区轻扣击痛,脾区触诊未见异常,叩诊呈鼓音,无移动性浊音。无糖尿病史。B超示上中腹充满气体,胆囊壁毛糙,余未见异常。胃镜检查示胃体黏膜有较多的片状糜烂,表面覆盖咖啡色液体,幽门充血变形。胃镜诊断为浅表性糜烂性胃炎。胃镜检查时抽气后,胀痛略有缓解,约十余分钟后如前。
血、尿淀粉酶正常,血常规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其他未见异常。四诊见:烦躁不安,上中腹痞满,痛引两肋,夜不能寐,大便不畅,心下痞硬,拒按,舌紫红,苔薄白,脉弦有力。辨属少阳阳明合病。少阳未解,热结阳明,气机受阻,腑气不通,浊气不降所致。以小承气汤为主崇大柴胡汤之意加减:大黄15g,枳实20g,厚朴20g,柴胡10g,黄芩10g,白芍15g,制半夏6g,川楝子10g,广木香10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取汁。每次50-100mL,每4小时温服1次;并输液,调整水电解质,抗感染,予美洛西林钠4g,奥美拉唑40mg,维生素K140mg,禁食。次日晨查房,患者述胀痛已消,一夜安稳,解稀便2次,按之腹软,肌紧张(-),有深压痛。继服中药调理。
2高血压病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地提高,高血压病发病率逐年提高,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明显增加。高血压病之头昏、头痛是高血压病的常见症状,也是心血管事件的前期症状。中医学中高血压病头昏、头痛的分型多为肝肾阴亏,肝风内动,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或痰湿壅盛,痰湿中阻,清阳不升等,而少人提及阳明热结,胃肠燥热,大便硬结,腑气不通,浊气不降,致气机转运失常,清阳不升。《伤寒论》大承气汤主证“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就可能是大便硬结不通,使胃肠压力增高导致血压增高,出现头昏、头痛,视物不清的结果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
患者,女性,72岁,以反复头昏、头痛数月来院求诊。自述:近数月来反复出现头昏、头痛,在院外诊断为高血压病,脑供血不足。服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而来我处就诊。患者述头昏、头痛第2日清晨可明显好转,但午后则出现头昏、头痛,并逐渐加重,同时伴上中腹胀痛不适,不能进餐,进餐后上中腹胀满和头昏、头痛症状进一步加重。无糖尿病、胃炎、胆囊炎病史,大便干燥、硬,有习惯性便秘。查体:五官无异常,心肺(-),腹部(-),Bp162/92mmHg.中医四诊见:面色正常,神清,舌红,苔薄黄,脉洪滑。辨证为阳明热结,胃肠燥热,腑气不通,浊气不降,清阳不升。又因老年肾气虚弱,肠道传化无力,故用麻仁之意,而以小承气汤为主加升麻,以升清阳,欲降先升,取上病下治之法,用麻仁润下通肠之意,使热结可解,胃肠燥热得除,而又不峻下伤正。予生大黄15g,枳实15g,厚朴15g,麻仁15g,白芍10g,杏仁15g,升麻10g,甘草3g.2剂后患者大便通畅,未见头昏、头痛及上中腹胀满不适。
3按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