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濒危药用植物箭根薯的研究进展(2)
以其根状茎入药,味苦、性凉,具清热解毒、理气止痛、凉血散瘀的功效,用于治疗胃肠溃疡、肠炎、痢疾、肝炎、高血压病、消化不良、疟疾、肺炎、疮疡肿毒、烫伤、烧伤等[10]。箭根薯傣语“咪火哇”,意为味苦似野牛胆,性凉,清火解毒力强而得名,傣医药中以根、鲜叶入药,全年可采,切片晒干备用或鲜用。入水塔和风塔,并认为其具有清火解毒、消肿止痛、排脓生肌、止咳化痰的功效,治疗“兵洞飞暖龙”(疮疡肿毒)、“拢达儿”(腮腺炎、颌下淋巴结肿痛)、“脓杆农内”(乳腺肿痛)时,取根适量,磨汁外擦患处,或鲜叶适量,捣烂包敷患处,治疗“拢沙龙唉、接火”(风热所至咽喉肿痛、咳嗽痰多)时,取根15g,切片,开水泡服,当茶频饮,治疗“拢谢短、斤档斤匹”(腹部刺痛、食物中毒)时,取根适量,磨汁内服[11]。箭根薯是傣族名验方“雅叫哈顿散”的主要药用植物之一,雅叫哈顿散具有清热解毒、止痛止血的功效,用于感冒发热、喉炎、胸腹胀痛、虚劳心悸、月经不调、产后流血等,是西双版纳傣族常用药,已被《中国药典》所收录[12]。此外,傣医药的咪火旺和水鸡仔(处方名)也来源于箭根薯植物[2]。本品全株有毒。中毒轻者出现腹泻、呕吐,严重者则肠粘膜脱落,引起大量出血。可按解毒的一般原则进行处理[13]。
3.2观赏价值
在自然界中,植物的花瓣色彩十分丰富,赤、橙、黄、绿、青、蓝、紫,可谓应有尽有,但黑色花瓣的植物却颇为稀少,箭根薯便是极为少见的一种。箭根薯株形潇洒大方,株高适中,色绿翠旺,作室内装饰或中庭植物,有一番特殊而略带神秘的韵味。花形独特,小苞片线形长长地下垂如虎须,尤为优美;两轮交互对生的总苞片紫黑色,其形与色均如一只展翅的黑蝴蝶,观赏价值极高,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中,箭根薯作为大温室里的重点参展花卉,大放异彩,倍受广大中外游客的关注和喜爱,获得金奖。据王俊云报道,箭根薯鲜切花保鲜,普通水只能插2d,花茎就会弯曲变形,新研制成功的箭根薯专用保鲜剂在20~25℃条件下,可使瓶插期达到15d,从而延长了观花期,并且满足了长途运输需要。浙江花卉网(20050831)报道:云南元江藏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箭根薯鲜切花种植面积已达10亩,月产鲜花3000~4000支/亩,鲜切花在新加坡、香港售价可达12元/支。并选送箭根薯种子3g,搭载神舟6号载人宇宙飞船飞向太空,进行航天育种研究(医学网搜集整理)。
4栽培技术
4.1组织培养研究
何惠英等[14]用箭根薯成熟种子为材料,培育出无菌幼苗,再用幼叶、叶柄进行试管繁殖。经实验得出:无菌种子接种在萌发培养基MS+6-BA1mg/L(单位下同)+NAA0.1上,约1个月萌发,但萌发率低。萌发两个星期可长成1~2片叶的小苗,将叶片剪成0.5cm×0.5cm的小块,叶柄长0.5cm的小段接种到不同2,4-D浓度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50d左右产生愈伤组织,在MS+6-BA1+2,4-D1.5+KT0.2培养基上最好,诱导率为55.6%;将愈伤组织接种到不同6-BA浓度的丛芽诱导培养基上,20d左右愈伤组织开始分化丛芽,MS+6-BA0.5+NAA0.5对丛芽的增殖和小苗的生长都较好,在继代培养中叶片上能长出没有经明显愈伤组织阶段的细小丛芽;继代过程中,培养基加入50g/L的香蕉对小苗生长无明显影响,但能增加繁殖倍数;待增殖芽长约3cm时,将其切下转至生根培养基1/2MS+NAA0.5上,15d后开始生根,继续培养1个月,小苗高可达6~7cm,具数白色条的根,展开叶片3~4片,将生根苗移栽至河沙与肥土比为1∶1的基质中,静风条件下,成活率可达80%.唐德英等[15]用野生盆栽箭根薯刚展叶时的叶柄作外殖体进行组织培养,在MS+6-BA1+NAA0.2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培养7d后,叶柄节段开始膨大,两端切口处更为明显,15d出现绿色凸起,30d后形成较大颗粒突起物;愈伤组织在MS+6-BA1~2+NAA0.2分化和增殖培养基中培养,30d左右可分化数个不定芽,同时愈伤组织可增殖2~3倍;将3~4cm的不定芽切下转接到1/2MS+6-BA0.5+NAA1的生根培养基上,30d时小苗已有~5条根,经炼苗后移栽至经过曝晒、洗净的河沙中,成活率可达90%以上。高燕等[16]用野生箭根薯的茎尖作外殖体,进行组培试验,结果表明:MS+6-BA1+NAA0.5,MS+6-BA0.4+NAA0.05和1/2MS+NAA0.5+AC0.2%分别是对其诱导培养、增殖和生根培养较适宜的培养基;幼苗茎炼苗后,移栽到腐殖土∶珍珠岩=2∶1的混合基质上,30d后成活率达95%;继代过程中,1~2代愈伤组织的分化率、增殖率、成苗率低,愈伤组织受褐化的影响,幼苗生长缓慢,3~4代愈伤组织增殖和生长状况明显好转,增殖率、成苗率随着代次的增加而增加,但在9代以后均呈明显下降趋势。
4.2种子萌发、贮藏与种质保存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