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论伤寒病的特点及影响(2)
《五十八难》所述中风、伤寒脉象,为《伤寒论》所引用,将其作为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证)、太阳伤寒证(麻黄汤证)的基本脉象,使之成为风寒外感病初起的辨脉纲领。如《伤寒论·太阳篇》中说:“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桂枝汤主之。”“太阳病……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难经》对《伤寒论》影响可见一斑。
3 丰富了外感病的治法及宜忌
对外感热病,《素问·热论》提出了在三阳可汗,在三阴可泄的治疗大法,认为汗法和泄法是治疗外感热病的基本方法。其“未满三日”者,邪仍在三阳之表,故“可汗而已”,使邪从汗解:“已满三日”者,邪已入三阴之里,里邪壅盛,故“可泄而已”。泄,为泄热,指用针刺的方法泄越其热,非攻下之谓。
《难经·五十八难》所述外感病的汗、下治法,是在《素问·热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和补充。首先《难经》认同《内经》邪在表则汗之,在里则泄之的观点。继而根据临床实践经验,指出外感病汗、泄法之宜忌,言“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意思是当外在阴寒之邪从肌表侵犯人体,就会导致卫阳被遏,出现相对不足的“阳虚”“阳虚”乃阴寒邪盛所致,故治疗当用汗法。若误用下法,不但表邪没有出路,反而会因泻下更加损伤人体正气,正虚无力祛邪,会致外邪进一步深入,酿成大患。故告诫医者,对“阳虚阴盛”者这种情况最好采用汗法,而误用下法预后不良。
“阳盛阴虚”之阳盛并非指感受六淫中火热邪气 ,当指由于外邪不解入里化热之阳热邪气,由于邪热炽盛,会不断耗伤机体阴液,故出现“阳盛阴虚”的病机,若用汗法,会使津液枯竭,病情加重,而采用“急下”之法,方能“存阴”,恢复正气,治愈疾病。
《五十八难》对伤寒治法的宜忌,补充了《内经》外感病治法的不足,而且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伤寒论》制定汗、下法的适应证、禁忌证时深受《五十八难》的启示,从而使中医学对外感热病治疗的认识更臻于完善(医学网搜集整理)。
4小结
《难经》是一部可以与《内经》相媲美的中医经典著作,它弥补的《内经》的不足,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查阅近年来人们对《难经》贡献的论述,大多将其总结为八个方面,即脉学成就;创立命门学说;首倡元气理论;解剖学的贡献;创立三焦“有名无形”说,引发三焦的形名之争;创奇经八脉说;腧穴学的贡献;针刺方法的贡献。对《难经》对疾病学的贡献论述较少。纵观《难经》疾病一章,《四十八难》至《六十一难》十四节专论疾病,包括病因、病机、病传规律、病证的诊断、鉴别诊断、病证举例等。尤其在所及伤寒、积聚、泄泻、癫狂、头痛和心痛病认识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为中医疾病学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文虽论《难经》对伤寒病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但足以看出其对疾病学的贡献。因此,深入研究《难经》,挖掘其精髓,可使其理论更好地为临床实践服务。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