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必过

对精神病学的贡献-孙思邈

http://www.ykbg.net/ 来源:医考必过网 2016-01-04 16:14
孙思邈不仅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医林中在公元六七世纪时伟大的医药学家,他对医药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下面仅就

孙思邈不仅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医林中在公元六七世纪时伟大的医药学家,他对医药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下面仅就孙思邈对唐代医学精神病学的贡献及学术影响,谈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与体会。

一、确定癫病之病名

在中国医学史上。癫病作为病名由来很久远。但在先秦时期,“癫”病是指形体颠仆的癫痛之病。而那个遥远年代中对精神病有多种不同的称谓。《吕氏春秋》称为“苛疾”,高诱注曰:“苛,鬼神下(烧)人病也。”当时认为精神病为超自然之物所致。又有“蛊”、“痴疾”“丧心”等异名。在《黄帝内经》中,“癫”几乎是现代意义上的“痫”症。癫由癫痫之癫而转指癫狂之癫,盖始于唐代。具体而论,当首推孙思邈。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肠府”中列有“风癫第五,狂邪针灸图诀附”,论六首、方三十四首、针灸法四十八首。指出:凡诸百邪之病,源起多途。其有种种形相。示表癫邪之端而见其病,或有默默而不声,或复多言而漫说(虚妄之言),或歌或哭,或吟或笑。或眼坐沟渠,吠食粪秽,或裸形露体,或昼夜游走,或嗅骂无度,或是飞蛊精灵,手乱国急。如斯种类癫狂之人,今针灸与方药并主治之。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从而使癫病的理论与疗法自成一体,既有发病的原因,临床上的种种表现,诊治原则,又列举出一系列的诊断预测方法、方药、针灸等疗法。

对原先“癫痛”虽在“风癫”门中就其伴发精神症状的病症有所论治,但孙思邈则在《备急千金要方风眩》中指出:风眩病“大人曰癫,小儿则为辅。”可能因为小儿病症初发而病史短。而成人则病程长,常伴有某些精神症状故也。在“风癫”门中引述医论说:“……阳癫,发时如死人,遗溺,有顷乃解”类似癫病发作时的症状而最典型的是一风癫。发时眼目相引牵。纵反急强,羊鸣,食顷方解。很明显,孙思邈是把癫狂与风癫区分论治,而且各自自立门户一,从而为唐代及其以后对精神病论治与科学命名奠定了基础,由于心与小肠相表里,心至神明,故在当时的学科归属上虽将精神病与癫病都归于小肠腑,但二者又是各自不同的病种。

二、究发病机理及疾病预后

关于癫狂的病因病机,孙思邈既遵从医经的理论,又从大量的临床经验出发,进一步探讨发病的原因及机理。

l、先天禀赋因素 关于癫疾发作的理论说:“此得之在腹中时其母有所数(频数)大惊也,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这种病因学说虽不可盖全,但长期被沿用,所以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开卷伊始就从这里论起。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精神病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与倾向,已为学术界所证实和认同。

2、阴阳失调 中医典籍早就有“重阳者狂,重阴者癫”。《难经二十难》)孙思邈对这一病因学说的论述往往从临床实践出发指出:“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证。……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者。候之手阳明太阳”,患者的脉象有左右手强弱之异,盖阴阳失衡之象。

3、脏腑功能失司 《备急千金要方风癫》说:“厥成为癫疾,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厥者,逆也”厥的机理主要是由于气机突然过乱,升降乖戾,气血运行失常所致。情志活动,精神现象,都与脏腑功能有极为密切的直接关系,如医学歌诀所述:肝怒声呼心喜笑、脾为思念发为歌,肺金忧虑肾恐多一。即是阐发脏腑与情志关系的。精神病人的言语、行、心理反常,莫不与此有关。

4、精神刺激 孙思邈认为癫狂起于心气不定。所谓“心气不定”,主要指因精神刺激为主要诱发本病的心理因素癫狂的发病机理基础依孙思邈的论述,一是厥逆所致的阴阳气机紊乱。厥可使人暴不知人,……邪气逆,这则阳气这,乱则不知人。阳明之厥,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故经言久厥则成癫,是以知似也。(《备急千金要方风癫》)二是气、痰、火郁致使脏腑主司情志的功能失常。因而发生癫狂。关于这一发病机理学思想。散在于孙思邈的脏腑理论中、其论述主要集中于《备急千金要方》之中,如卷十三~心藏。心藏脉论说:心病烦闷,少气大热,热上汤心,呕吐咳逆,狂语。又说:笑而呻,呻而反忧。此为水克火,阴击阳,阴起而阳伏,伏而实,实则伤热,热则狂。门乱冒昧。言多谬误,不可采听,此心已伤。金克木,阴击阳,阴气起而阳气伏,伏则实,实则热。热则喘,喘则逆,这则问,门则恐畏,目视不明,语声切急。在卷十五(脾藏上)中说:木克土,阳击阴,阴气伏,阳气起。起则实。实则热。热则问乱。体重不以转侧,语声拖声气深不转而心急。“在卷十七《肺藏脉论》中说:”火克金,阳击阴,阴气沉,阳气升,升则实,实则热,热则狂,狂则闭眼悸言,非常所说。口赤而张,饮无时度。“在卷十九《肾藏脉论》中指出:”上克水。阳击阴一阴气伏而阳气起,起则热,热则实,实则怒,怒则忘,耳听无闻,四肢满急,小便赤黄。言音D动而不出,笑而看人。依五脏五行相克制化的理论,五脏之气道乱阻滞,首先会出现气郁(医学网搜集整理)。其次郁久化火,火灼而痰生,痰蒙心窍,肝火狂越,皆可生成癫狂。所以孙思邈认为脏不平,六腑闭塞,是造成癫疾的重要的发病机理机制。依据发病机理机制与临床经验,孙思邈还进一步推断癫疾的预后情况。《备急千金要方风癫》中指出:病发在诸阳脉,针刺而虚热散尽则病愈。癫证初发,岁一发,不治月——发,不治四五日发。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直视,举目赤,其作极己而烦心。侯之于颜,……引日啼呼者,……皆可刺灸治疗。难治的情况多见于:癫证但见骨节强值,屈伸不利,汗出烦闷,呕多诞沫;气下泄者:身倦挛急,脉大,针刺治疗后仍呕多涎沫。此为孙思邈的经验之谈,提示癫证也有一些难治的证候,治疗尚须下功夫探索。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

三、提倡辩证施针药

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