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黄帝内经养生学说发展
摘要:明代著名医学家徐春甫深研《黄帝内经》,对养生学说尤有发展。关于养生“五难”、“十要”及保养精气、神气观点的阐发,丰富和深化了《黄帝内经》的养生学说,对于完善中医养生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徐春甫内经养生学说
徐春甫深入研究《黄帝内经》的养生学说,在其《古今医统大全养生余录》中作了大量的阐发。尤其对于养生的难点、要点和调养精神方面,多有创见。
1论述养生的难点和要点
徐氏根据《素问·上古天真论》关于养生的论述,首先认为保养身体是至为重要的。他在《古今医统大全·养生余录·总论养生篇》中强调说:“夫人禀二仪之气,成四大之形。愚智贵贱则别,养生惜命皆同”,“天地以生成为德,有生所甚重者身也。身以安乐为本,安乐所以致者,以保养为本”。说明人出生后,保养身体延年益寿,是每个人都有的愿望,因而养生对每个人都是很重要的环节。然而养生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他提出五难的论点。《古今医统大全。养生余录。总论养生篇》说:“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精散,此五难也。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夭其年也”。谆谆告诫人们不注意精神情志和饮食的调养,则达不到养生目的。尽管要做到这五个方面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必须逐步祛除“五难”,才能使养生达到一个高的境界。为此,他要求人们应做到养生有法,即养生的十个要点。这就是:一要啬神,二要爱气,三要养形,四要导引,五要言语适当,六要饮食有节,七要房室有度,八要反俗,九要及时就医服药,十要注意禁忌。只有从这十个方面注重调养,就可以克服五难,保全身体,健康长寿。他的“五难”、“十法”的观点,至今对养生仍有指导意义。医学教育/网搜集 整理
2阐明保养精神的具体方法
徐氏提出养生是从多方面进行的,而他认为保养精神是其根本大法。他在《古今医统大全·养生余录·总论养生篇》中说:“专精养神,不为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割念以定志,静身以安神,保气以存精。思虑兼亡,瞑想内视,则身神并一。身神并一,则近真矣”。这说明精气神为人身之三宝,所以保养精气和神气至为重要。对于具体的保养方法,徐氏论述甚为精辟。
徐氏根据《素问。上古天真论》关于“恬淡虚无”等调养神气的原则,提出养神应从情志中的喜怒、悲哀、思虑、忧愁、惊恐、憎爱、疑虑等方面加以调节,使之心情舒畅,神健气壮。他在《古今医统大全·养生余录·总论养生篇》中说:“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自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若加之寒温适时,起居有节,滋味无爽,调息有方;精气补于泥丸,魂魄守于脏腑;和神保气,吐故纳新;嗜欲无以干其心,邪淫不能惑其性,此则持身之上品,安有不延年者哉?”可见他在《内经》的基础上,对保养神气作了大量的发展与充实,提出的方法与见解是难能可贵的。
对于保养精气方法,徐氏认为重在保养肾精,尤其以节制房事为要点。如在《古今医统大全·养生余录·总论养生篇》中说:“我命在我,保精爱气,寿无极也”,“阴阳之道,精液为宝,谨而守之,后天为老”。这些均示人以保养肾精是养生的重要方法。徐氏提出保养肾精的五个方面,一为欲不可绝,是指“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若念头真正,无可思者大佳,长年也”。说明男女交合,适时有节,使阴阳和调,有助于身体健康。二为欲不可早,是言“男破阳太早则伤其精气,女破阴太早则伤其血脉”,故不宜早婚,应在男女成熟之年,气血肾气盛壮之时而婚配。三为欲不可纵,意即要节制房事。他说:“欲多则损精,人可保者命,可惜者身,可重者精”,“人寿夭在于撙节。若将息得所,长生不死;恣其情,则命同朝露”(《古今医统大全。养生余录。欲不可纵》)。因而要节欲,做到因年龄体质不同,施泄有度。四为欲不可强,即房事不可勉强。他认为强力入房则耗精,精耗则肾伤,肾伤则髓气内枯,使人腰痛体瘦,惊悸梦遗,阴痿里急,寿不可长。尤其对于强服丹石以助阳者,使内火加甚,肾水枯竭,更应戒之。五为欲有所忌,即在饱食过度、饮酒大醉、远行疲劳之时,女子月事未尽之期,患病之季,或忿怒惊恐之中,均不可行房。否则疾病发生,损伤性命,后果不良。不仅如此,而且要做到欲有所避,即“凡大风大雨大雾,雷电霹雳,日月薄蚀,虹霓地动,天地昏冥,日月星辰之下,神庙寺观之中,井灶围厕之侧,环幕尸柩之傍,皆斯不可犯淫,淫则损人寿命。若此时受胎,非止百倍损于父母,生子……多疾不寿”(《古今医统大全·养生余录·欲有所避》)。上述保养肾精,节制房欲之法,不仅发展了《内经》的理论,而且以现今观点而论,是符合晚婚晚育、优生和计划生育要求的,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此外,徐氏在养生方法中,还指出“发宜多梳,齿宜多叩,液宜常咽,气宜精炼,手宜在面”等方法,也值得借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