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脉经》对脉学的贡献(2)
北宋·林亿《校定脉经序》曰:“以谓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兼有数候俱见,异病同脉之惑,专之指下不可以尽隐伏,而乃广述形证虚实,评明声色王相,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故得十全无一失之缪,为果不疑。”王叔和在全面继承和系统整理古典脉学精华的基础上,第一次系统确立24种脉象,并准确地描述了各种脉象的指下感觉,奠定了脉诊指下标准的基础。以后历代医家对脉象的认识均未离开《脉经》基本标准(医考必过网搜集整理)。并归纳出8组相类脉:浮与芤、弦与紧、革与实、滑与数、沉与浮、微与涩、软与弱、迟与缓,在仔细鉴别脉象上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后世医家对脉象的分类皆在王叔和的24种脉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在《脉经》基础上增加了牢、长、短而为27种脉象。突破了《内经》三部九候脉法约束,完善了《难经》寸口脉法,总结了分寸、关、尺三部位及脏腑分配原则。确立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法。推进了诊脉法在临床的普遍应用。是对内难脉法及仲景脉法的发扬,从而使脉学理论与方法规范化和系统化。
3.4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脉学专著
王叔和言“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谓沉为浮,折方治永乖;以缓为迟,折危殆立至。况有数候俱见,异病同脉者乎!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遂以“脉学”为核心,著成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对于后世在诊断上及临床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历代都把它作为学习中医的必读书。历史上很多著名医家把《脉经》的内容都引录到自己的著作中去。《诸病源侯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都收载有《脉经》内容。后世诊脉者,皆以本书为脉学理论的准绳。唐代太医署、宋代太医局都把《脉经》列为学习中医的基本课程之一。
4结论
王叔和的《脉经》,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脉学专著。是集魏晋以前脉学之大成。在脉学理论、辨证论治、针灸学上颇多总结与发挥。在古典医籍保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脉学方面,首先总结出24种基本脉象,确立了脉象的指下标准,确立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医考必过网搜集整理)。并确立了寸、关、尺三部的脏腑分配。是临床脉诊的一大改革,给临床带来很大便利,一直沿用至今。对中医诊断学的形成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以脉诊为中心的基础上强调四诊合参,全面诊断。《脉经》的学术思想主要本于《内经》《难经》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并择取魏晋以前历代名医脉学精华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而成。该书全面继承了魏晋以前脉学成就,集其大成,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脉学的结晶。是中医脉学的不朽之作。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