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卷一
昔在黄帝,咨于岐伯,作《内经》以究天人之奥。其言曰: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然则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天矣。天人一也,未识天道,焉知人理﹗
慨自越人、仲景而后,秘典弗著,至教无传。叹帝宰之杳茫,怅民义之幽深,徒托大象①,不测其原,空抚渺躬②,莫解其要。人有无妄之疾,医乏不死之方,群称乳虎③,众号苍鹰。哀彼下泉之人,念我同门之友,作天人解。
①『大象』宇宙间一切事物之本原。《老子》:“执大象,天下往。”《注》:“大象,天象之母也。”
②『躬』犹已也。《礼记·乐记》:“不能反躬。”
③『乳虎』育子之母虎,性犹凶猛。《汉书·义纵传》:“宁成为济南都尉,其治如狼牧羊……号曰:宁见乳虎,无直宁成之怒。”《注》:“猛兽产乳,养护其子,则搏噬过常,故以喻也。”
阴阳变化
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①分焉。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
四象轮旋,一年而周。阳升于岁半之前,阴降于岁半之后。阳之半升则为春,全升则为夏,阴之半降则为秋,全降则为冬。春生夏长,木火之气也,故春温而夏热;秋收冬藏,金水之气也,故秋凉而冬寒。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之间。土合四象,是谓五行也。
①『两仪』天地。《易·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疏》:“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相对,故曰两仪。谓两体容仪也。”
②『四象』四时之象也。《易·系辞》:“两仪生四象。”《疏》:“四象谓金、木、水、火。震木、离火、兑金、坎水,各主一时。”
五行生克
五行之理,有生有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
盖天地之位,北寒、南热、东温、西凉。阳升于东,则温气成春,升于南,则热气成夏,阴降于西,则凉气成秋,降于北,则寒气成冬。春之温生夏之热,夏之热生秋之凉,秋之凉生冬之寒,冬之寒生春之温。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曰火生土者,以其寄宫在六月火令之后,六月湿盛,湿为土气也。其实水火交蒸,乃生湿气,六月之时,火在土上,水在土下,寒热相逼,是以湿动。湿者,水火之中气。土寄位于西南,南热而西凉,故曰火生土,土生金也。
相克者,制其太过也。木性发散,敛之以金气,则木不过散;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气,则火不过炎;土性濡湿,疏之以木气,则土不过湿;金性收敛,温之以火气,则金不过收;水性降润,渗之以土气,则水不过润。皆气化自然之妙也。
腑脏生成
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①也。祖气初凝,美恶攸分,清浊纯杂,是不一致;厚薄完缺,亦非同伦。后日之灵蠢寿夭,贵贱贫富,悉于此判。所谓命秉于生初也。
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已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肝属木而心属火,肺属金而肾属水。是人之五行也。
五行之中,各有阴阳,阴生五脏,阳生六腑。肾为癸水,膀胱为壬水;心为丁火,小肠为丙火;肝为乙木,胆为甲木;肺为辛金,大肠为庚金。五行各一,而火分君相,脏有心主相火之阴,腑有三焦相火之阳也。
①『太极』指原始混沌之气。《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气血原本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