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抗原与佐剂的四种作用-公卫执业医师辅导精华
的小编整理了自身抗原与佐剂的四种作用,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1.隐蔽抗原的释放:
隐蔽抗原指体内某些与免疫系统在解剖位置上处于隔绝部位的抗原成分。按Burnet学说,由于这些抗原在胚胎期未曾与免疫系统发生过接触,故体内能与这些抗原起反应的免疫活性细胞未消失。在手术、外体或感染等性况下,隐蔽抗原释入血流或淋巴道与免疫系统接触,从而发生自身免疫。精子、眼晶状体、神经髓鞘磷脂碱性蛋白、某些器官、细胞(如甲状腺、胃壁细胞等)特异的微粒体抗原属此类型。实验证明,将眼晶状体或精子抗原注入动物自身体内,可诱发自身抗体。人体输精管结扎可形成抗自身精子的抗体以及眼球损伤后则可发生交感性眼炎。
2.经改变的自身抗原:
一系列生物、物理、化学因子均可使自身抗原成分改变以致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微生物感染机体,破坏组织、细胞造成自身组织抗原改变,使之成为非已的物质而产生自身抗体。例如肺炎支原体感染可改变红细胞表面的Ⅰ血型抗原,产生抗红细胞的冷凝集素。又如在感染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后释放出溶酶体酶,改变了自身IgG分子结构。这种变性的IgG可作为非已物质刺激机体产生抗IgG抗体,这种抗体主要是IgM,即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在少部分正常人(老年人)中以及在很多慢性病患者体内均可发现,如梅毒、瘤型麻风、结核、乙型肝炎以及一些寄生虫感染。此外,溶酶体酶也可改变自身细胞表面抗原,使产生抗粒细胞抗体,引起粒细胞减少。近年来人们注意到病毒感染与自身免疫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如风疹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可发生血管炎和关节炎;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感染可引起Coombs试验阳性的溶血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可测出抗麻疹病毒、EB病毒等抗体。
3.交叉抗原:
某些微生物的抗原与自身组织成分有共同抗原性。因此在感染这些微生物后,机体所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有关的自身组织也可产生免疫反应。如A组溶血性链球菌某些型别的胞壁抗原和胞浆膜抗原与人肾基底膜及心瓣膜成分相同,也与人心肌、骨骼肌、小动脉平滑肌相同,因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与风湿病和肾小球肾炎有密切关系。又如大肠杆菌O14与结肠粘膜有类似的抗原性,它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有关。
至今研究最多的为HSP60家族的作用,该家族成员包括分子量60KD上下的多个蛋白质。微生物的HSP65是优势蛋白,感染该微生物的人体中有40%T细胞应答是针对这一蛋白质的。该蛋白质有仅与人类HSP60相当,而且已经检出至于少与人类19个已知自身抗原的氨基酸序列有相似性,并与相应自身免疫的发生有关。
4.非特异免疫细胞刺激剂:
上述自身抗原仅激活相应抗原特异的淋巴细胞克隆。而非特异免疫细胞刺激剂,如佐剂、T、B细胞多克隆激活剂和近年来发现的超抗原,通过多克隆激活静止的自身反应性T、B细胞,促进自身免疫应答甚至自身免疫病的形成。福氏完全佐剂联合自身组织匀浆或已知纯化自身抗原被广泛用于诱发实验性自身免疫病的方法并获得满意结果。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