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数量是(100-300)×109/L.当血小板数减少到50×109/L以下时,微小创伤或仅血压增高也能使皮肤和粘膜下出现淤点,甚至出现大块紫癜。血小板可融合于血管内皮细胞,对修复内皮细胞,保持内皮细胞完整性及正常通透性具有重要作用。当血小板太少时,这些功能就难以完成而产生出血倾向。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血小板的功能活动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创伤发生后,血小板迅速粘附于创伤处,并聚集成团,形成较松软的止血栓;第二阶段主要是促进血液凝固并形成坚实的止血栓。
1.血小板与止血栓
在止血过程中,止血栓的形成要经过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
正常情况下,血管壁的前列环素(PGI2,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与血小板的血栓素A2(TXA2,有加强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因而血小板不会聚集成团。当血管损伤,血管内皮下胶原组织被暴露时,一方面激活血小板和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损坏的血管组织释放凝血因子Ⅲ又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于是在此局部迅速形成凝血酶;另一方面血管损伤便局部血管壁PGI2减少。这样,流经损伤段血管的血小板即粘附于损伤处的胶原纤维上,随即血小板也发生变形、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并激活血小板细胞内的磷脂酶A2,合成TXA2,TXA2可使血小板内cAAMP减少而游离Ca2+增多,以致血小板脱粒释放内源性ADP,又使更多的血小板聚集,迅速形成松软的止血栓子而实现第一期止血。
2.血小板与凝血血小板
对于血液凝固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血小板表面的质膜结合有多种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因子Ⅴ、因子Ⅺ、因子ⅩⅢ等,这些因子的相继激活可加速凝血过程。当血小板聚集形成止血栓时,凝血过程已在此局部进行,血小板已暴露大量磷脂表面,为因子Ⅹ和凝血酶原的激活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血小板聚集后,其α-颗粒中的各种血小板因子释放出来,如纤维蛋白原的释放,可增加纤维蛋白的形成,加固血凝块。此外,血凝块中留下的血小板还有伪足伸入纤维蛋白网中,血小板内的收缩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挤压出其中的血清而成为坚实的止血栓,牢固地封住血管缺口,从而实现永久性止血。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