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必过

粘多糖病(mucopolysacharidosis,MPS)(2)

http://www.ykbg.net/ 来源:医考必过网 2016-11-26 09:17
①末梢血白细胞,淋巴细胞和骨髓血细胞中可见到异染的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深染颗粒,有时呈空泡状,颗粒称Reilly氏颗粒,经证实为粘多糖。 ②患者

  ①末梢血白细胞,淋巴细胞和骨髓血细胞中可见到异染的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深染颗粒,有时呈空泡状,颗粒称Reilly氏颗粒,经证实为粘多糖。

  ②患者尿中排出大量酸性粘多糖,③可超过100mg/24小时(正常为3~25mg/24h),确诊指标为证实尿中排出的为硫酸皮肤素和类肝素。患者白细胞,成纤维细胞或肝细胞和尿中缺乏α-艾杜糖醛酸酶。

  3、鉴别诊断诊断时需与骨骼发育落后所致的矮小症相鉴别,如呆小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多发性硫酸酶缺乏症(尿中硫化物和硫化胆固醇增多)。

  二、粘多糖病Ⅱ型
    1、病因粘多糖病Ⅱ型(unter syndrome)为X连锁隐性遗传。病因是艾杜糖醛酸-2-硫酸酯酶缺乏。临床上有重型(A)和轻型(B)。由于酶缺乏使硫酸皮肤素(DS)和硫酸类肝素降解障碍,在体内储留并由尿中排出,二者的排出量比为1:1.
    2、临床表现及体征的识别临床上重型表现与粘多糖I-H型相似,多在青春期前死亡。起病在2~6岁,有特殊面容和骨骼畸形,但脊椎无鸟嘴样畸形。角膜内皮细胞虽有粘多糖沉积而无角膜云翳,皮肤呈结节性增厚以上臂和胸部为著。幼儿期始有听力损伤,呈进行性耳聋,视网膜变性,心脏增大可闻收缩期与舒张期杂音。最后可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肌梗塞,常是死亡的原因。智能落后的差异较大或严重或轻度落后。肝脏肿大,和关节强直。轻型无智能障碍,临床症状亦较轻。

  3、诊断诊断鉴别方法和标准尿中排出硫酸皮肤素与硫酸类肝素之比为1∶1.成纤维细胞培养,35S粘多糖积蓄,加入纯化的Hunter综合征因子可得到纠正,此可间接证明为艾杜糖硫酸酯酶活性缺乏。如能直接测血清和细胞内酶活性更可确诊。此类型可在产前测羊水细胞的酶活性,以指导计划生育。

  三、粘多糖病Ⅲ型
    1、病因粘多糖病Ⅲ型(Sanffilippo综合征)其特点为Ⅲ型有不均一性。其酶的缺乏各亚型不同。ⅢA型为硫酸酰胺酶(旧名称类肝素-N-硫酸酯酶)缺乏,ⅢB为α-N-乙酰葡糖胺酶缺乏,ⅢC为N-乙酰基转移酶缺乏,ⅢD为葡糖胺-6-硫酸酯酶缺乏,都是硫酸肝素降解所需要的酶,因此以上酶的缺乏均可引起硫酸(类)肝素(HS)在体内的蓄积,由尿中排出HS增多。此类酶缺乏主要引起神经系统不同程度的破坏,神经原呈汽球样变,脑室扩大,脑组织内硫酸类肝素、糖酯和GM-神经节苷脂含量增加,基底神经节损伤等。

  2、临床表现及体征的识别在出生后一岁内精神运动发育正常。2~3岁时逐渐出现行为、语言等障碍,智能障碍,面容粗糙,关节强直和毛发过多。肝脾肿大。神经系症状表现为进行性手指徐动,四肢痉挛性瘫痪等。四种亚型的临床表现及体征的识别无区别,只ⅢA型临床进展较快。本型无角膜混浊,无心脏异常。

  3、诊断根据尿中排出硫酸类肝素增多,甲苯胺兰试验常为阴性。分析成纤维细胞、白细胞和血清酶活性,可以确诊。临床上用P-硝基苯底物测定白细胞或血清的α-N-乙酰氨基葡糖苷酶,方法简单可靠。

  四、粘多糖病Ⅳ型
    1、病因粘多糖病Ⅳ型(Morquio氏病),有两个亚型。其病因为ⅣA为半乳糖-6-硫酸酯酶缺乏,ⅣB为β-D半乳糖酶缺乏。硫酸软骨素(CS)和硫酸角质素(KS)的降解障碍,而在细胞内沉积,硫酸角质素与软骨素-4/6-硫酸由尿中排出增多,但粘多糖总量不增多。随着年龄的增长硫酸角质素的浓度下降,至成年时排出量可正常。由于粘多糖在骨和软骨细胞沉积,骨发育障碍最为明显。Ⅳ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临床表现及体征的识别Ⅳ型的临床特点为明显的生长迟缓,步态异常和骨骼畸形且逐渐显著。骨骼的畸形表现和I-S型相似,脊椎的鸟嘴突,椎骨扁平,飘带肋骨,还可有鸡胸,骨质疏松,髂骨外翻,股骨头变平,腕和膝关节肿大,但无关节强直。颜面呈颌骨突出,鼻矮,口大、牙间隙宽及牙釉质发育不良。学龄期出现角膜混浊,皮肤增厚且松弛。智力发育基本正常为Ⅳ型的特点。青春期发育可正常。逐渐出现脊髓压迫症状,晚期出现麻痹性截瘫和呼吸麻痹。病人寿命多为20~30岁。

  3、诊断需测尿中粘多糖和测白细胞等组织细胞酶活性。

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