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详细解释
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详细解释:
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属于根尖周病的一种。根尖周病是指发生于根尖周组织的炎症性病变,绝大多数是由牙髓病发展而来,细菌感染是可能发病机制及致病特点,临床主要分为急性、慢性两种。急性根尖周炎又可分为浆液性和化脓性两种。
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又称急性牙槽脓肿,多是由急性浆液性根尖周炎发展而来的,也可由慢性根尖周炎急性发作所致,通常称作急性牙槽脓肿或急性根尖脓肿。此阶段白细胞,尤其是多形核白细胞浸润增多,根尖周中的炎症细胞被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破坏致死。细胞溶解液化并积聚形成脓液,分解、坏死的白细胞释放出组织水解酶(如胶原酶),致使牙周韧带破坏。最初,脓液只局限在根尖孔附近的牙周膜内,炎症细胞浸润主要在根尖孔附近的牙槽骨骨髓腔中,此阶段称为根尖脓肿阶段。若根尖部的脓液得不到通畅的引流,其必向根尖周围更广泛的区域扩散,并从组织结构较薄弱之处突破。积聚在根尖附近的脓液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排出。
(一)通过骨髓腔突破骨膜、黏膜或皮肤向外排放
炎症细胞自根尖附近的牙槽骨骨髓腔迅速在牙槽骨内蔓延,脓液穿过骨松质到达骨外板再通过骨皮质上的营养孔到达骨膜下。由于骨膜坚韧、致密,不易穿破,脓液在此处积聚,造成局部压力增高。此阶段称为骨膜下脓肿阶段。医学|教育网|整理当骨膜下的脓液积聚达到相当的压力时,骨膜破裂,脓液流注于黏膜下或皮肤下,构成黏膜下脓肿或皮下脓肿。最后脓肿破溃,脓液排出,急性炎症缓解,转为慢性炎症。
上述排脓方式是急性根尖周炎最常见的典型自然发展过程。这种排脓途径较为复杂,并常伴发颌面部蜂窝织炎。脓液突破的方向及破口的位置与根尖周组织的解剖关系十分密切,可见到以下4种排脓途径。
1.穿通骨壁突破黏膜牙槽骨唇、颊侧的骨壁较薄,一般情况下上颌前牙、上颌后牙颊根以及下颌牙多从骨的唇、颊侧穿出,在口腔前庭形成骨膜下脓肿或黏膜下脓肿。若患牙的根尖偏向舌(腭)侧,或为上颌后牙的腭根,脓液则可穿过舌、腭侧骨板在固有口腔中排脓。破溃于口腔黏膜的排脓孔久不愈合则形成窦道,称为龈窦。
2.穿通骨壁突破皮肤有少数病例根尖部的脓液不在口腔内排脓,而是穿通骨壁后绕过龈颊沟从皮肤排出,久之形成皮窦。如下颌切牙的根尖脓肿有时可穿通局部皮肤,形成颏窦;上颌尖牙可见有于同侧眼眶的内下方皮肤排脓,形成面窦;下颌磨牙的根尖部脓液也可排放于颊部皮肤,形成颊窦。
3.突破上颌窦壁上颌前磨牙和磨牙牙根与上颌窦相毗邻,当上颌窦处于低位时,上述牙尤其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二磨牙的根尖部分就可能被包被在上颌窦当中。此时它们若发生根尖周炎,可累及上颌窦而并发上颌窦炎,甚至其脓液有可能穿通薄层上颌窦壁向上颌窦内排脓。这种情况在临床较为少见。
4.突破鼻底黏膜当上颌中切牙的牙槽突很矮而牙根又很长时,其根尖部的脓液排放有可能在穿通唇侧骨壁后,继续沿骨膜上行而流注于鼻底黏膜下形成脓肿,破溃后向鼻腔内排脓。这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排脓途径。
(二)通过根尖孔经根管从冠部缺损处排脓
通过根尖孔经根管从冠部缺损处排脓方式对根尖周组织的破坏最小。患牙以此方式进行排脓需具备下述条件:根尖孔粗大、根管通畅、冠部缺损(如龋洞)呈开放状态。患有急性根尖周炎的成人患牙很难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因此,在临床应尽早将髓腔开通进行引流,在根尖部脓液尚未广泛扩散到牙槽骨骨松质时,促使其由此通路排放,尽量减轻炎症对根尖周围组织的损伤。
(三)通过牙周膜从龈沟或牙周袋排脓
成人患牙经此方式排脓多发生于同时患有牙周病的情况下,通常预后很差。因根尖部的脓灶与牙周袋底接近,脓液易从该薄弱的牙周膜结缔组织处突破而向牙周袋内排放,形成牙周窦道。在脓液经此途径引流的过程中,牙周膜纤维遭到严重破坏,加重了牙周病病变,使患牙更为松动,甚奎导致患牙脱落。在临床经此通路进行引流的还见有另一种情况,即乳牙发生根尖脓肿时。由于儿童的牙周膜组织较为疏松,根尖部的脓液可顺牙周间隙扩散,从龈沟排出。但是,此时患者机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修复再生的能力较强,患牙又不伴有牙周疾病,当局部的急性炎症被消除并经完善的治疗后,遭受损伤的牙周组织仍能愈合并恢复正常。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