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本质简述(2)
(一)修复性牙本质(reparative dentin)也称为第三期牙本质(tertiary dentin)或反应性牙本质(reaction dentin)。当釉质表面遭受破坏时,使其牙本质暴露,成牙本质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并有部分变性,牙髓深层未分化细胞可移向该处取代而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与尚有功能的成牙本质细胞一起分泌牙本质基质,继而矿化,形成修复性牙本质。修复性牙本质中小管数目大大减少,明显弯曲。其仅沉积在受刺激牙本质小管相应的髓腔侧,与继发性牙本质之间有一条着色较深的线分隔。
骨样牙本质 (osteodentin) 修复性牙本质形成过程中,成牙本质细胞被包埋在形成很快的间质中,以后这些细胞变性,遗留一空隙,很像骨组织。
(二)透明牙本质(transparent dentin)又称硬化性牙本质(sclerotic dentin),牙本质受到较缓慢的刺激后,引起小管内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发生变性,有矿物盐沉着而封闭小管,可阻止外界的刺激传入牙髓,同时,其管周的胶原纤维也可发生变性。由于其小管和周围间质的折光率没有明显差异,故在磨片上呈透明状
(三)死区(dead tract)因磨损、酸蚀或龋等较重的刺激,使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逐渐变性、分解、小管内充满空气所致。在透射光显微镜下观察时呈黑色。多见于狭窄的髓角,其近髓端可见修复性牙本质。
四、牙本质的神经分布与感觉
电镜观察在前期牙本质和靠近牙髓的矿化牙本质中的成牙本质细胞突周间隙中有神经纤维。国内学者曾提出不仅在前期牙本质、矿化牙本质间质和小管内有神经纤维分布,其神经末梢甚至可越过釉质牙本质界,目前有很大争议。
牙本质无论对外界机械、温度和化学等刺激都有明显反应,特别是釉质牙本质界处和近髓处尤为敏感。这类反应所产生的唯一感觉就是“疼痛”,而这类感觉难以有明确的定位(医考必过网搜集整理)。
牙本质痛觉感受和传递机制,目前主要存在三种代表性的解释:神经传导学说、传导学说、流体动力学说
(一)神经传导学说(direct innervation theory)基础是刺激直接作用于牙本质小管内的神经末梢并传导至中枢。然而,有人曾在暴露的牙本质表面应用蛋白凝固剂或局部麻醉剂封闭,并未能缓解疼痛。而且釉质牙本质界处的牙本质较深层的牙本质对这类刺激更为敏感也无法用该学说解释。
(二)传导学说(trransduction theory)认为成牙本质细胞是一个受体,感觉从釉质牙本质界通过成牙本质细胞突起至细胞体部,细胞体与神经末梢紧密相连,得以传导至中枢。该学说的依据是成牙本质细胞来自于胚胎时期的神经嵴细胞,具有神经传导的潜在能力。有人还发现成牙本质细胞与近髓腔的神经有着缝隙连接。然而,也有认为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往往只局限于牙本质小管的内1/2区域,因此,此学说的依据尚不充分。
(三)流体动力学说(hydrodynamic theory)认为小管内有液体,对外界刺激有机械性反应。受冷刺激由内向外流,受热刺激由外向内流,这种液体流动引起成牙本质细胞及其突起的舒张和收缩,从而影响其周围的神经末梢。这不仅解释了为何局部麻醉剂不能缓解疼痛,同时釉质牙本质界处牙本质小管分支多而使其对痛的敏感性增高也印证了这一学说。
综上所述,目前尚难用一种学说来完全阐明牙本质的感觉传导,可能是几种不同的机制在同时发挥作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