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正畸治疗中后牙根吸收的研究
牙根吸收是伴随正畸治疗的常见医源性并发症之一。正畸治疗或多或少会引起根吸收,明显的根吸收使牙根缩短影响牙齿的稳定和功能。随着正畸矫治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根吸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其中大部分研究都试图揭示影响根吸收的诸多因素,并对一现象进行预测。然而对于正畸治疗中根吸收的机制至今仍不清楚,组织学研究显示较高的发生率而临床研究结果变异范围较大。通常认为与体遗传因素、全身情况、局部解剖因素以及矫治力系统和牙齿移动情况有关。大量的文献是关于前牙(尤其是上前牙)的根吸收的研究,很少有关于后牙根吸收的报道,本文通过对比正畸治疗前后的曲面断层片来研究正畸治疗对后牙牙根长度的影响,并试图探讨牙根发育程度及性别、拔牙与否对根吸收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同一医师的完成病例56例,选择标准如下:
(1)治疗前牙列完整(除外第三磨牙)。
(2)治疗方案中保留了上下第二双尖牙。
(3)所有病例以0.022″系列直丝弓矫治器完成。
(4)治疗前后由同一机器按标准投照且清晰可辨的曲面断层片。
(5)唇腭裂或需要正颌手术的颅面异常者除外。
1.2、研究方法以正畸治疗前后患者曲面断层片的上下第二前磨牙为研究对象。根据牙根发育程度将样本牙齿两组:A组——治疗前第二前磨牙牙根未发育完成;B组——治疗前第二前磨牙牙根已发育完成,根尖孔闭锁。A组、B组样本牙齿分布情况见表1.表1A组、B组样本牙齿分布情况(略)分别测量治疗前后曲面断层片第二双尖牙牙尖至根尖的长度,A组两者之差即为牙根继续生长量与根吸收量之和,B组两者之差为正畸治疗导致根吸收的量,其中A组测量差值取正,B组测量差值取负。
为了研究牙根发育未完成的牙齿经过正畸治疗后是否会达到正常根长度,我们对比分析了B组治疗前与A组治疗后的数据;通过对比分析B组治疗前后牙根长度的差异,来探讨患者性别、年龄、拔牙与否和根吸收的关系(医考必过网搜集整理)。
2、结果
共测量56例112张曲面断层片,正畸治疗前后牙齿长度变化均列于表中(表2~5)。比较A组治疗后与B组治疗前的牙齿长度,显示牙根发育未完成的牙齿经过正畸治疗未能达到正常长度。虽然B组治疗前长度明显大于A组治疗后,但B组治疗后根长与A组治疗后无显著差异。分别按年龄、性别、拔牙与否对比分析B组治疗前后根长度,结果显示性别、拔牙与否与根吸收无明显关系。表2B组治疗前与A组治疗后牙根长度的比较(略)表3B组治疗后与A组治疗后牙根长度的比较(略)表4不同性别牙根长度的比较(略)表5拔牙与非拔牙牙根长度的比较(略)
3、讨论
3.1、吸收的X线对比分析常用于研究根吸收的X线定位片包括头颅侧位定位片、曲面断层,及根尖片。其中头颅侧位片因错牙合患者多存在前牙区拥挤,切牙根尖点难以精确测定,若定量测量误差较大。采用牙冠平行投照技术的根尖片在精确程度上优于头颅侧位片,但包含牙位少,且临床正畸治疗前很少常规拍摄。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选用曲面断层片,采用同一标准拍摄。由于放大率、放射失真及投射变形在前牙区发生率高于后牙区,同时许多文献已报道,在无头颅倾斜度明显变化及牙齿萌出显著偏差的情况下,后牙区的垂直向测量指标的可信度较高。所以本研究采用治疗前后的曲面断层片评价正畸治疗前后后牙根吸收情况。
3.2、根吸收的临床研究根吸收是正畸治疗常见的并发症,文献中已有关于这方面的大量临床报道和动物实验研究。不同的牙齿对根吸收有不同的易感性。大部分研究认为上颌牙发生率高于下颌(NewmanWG,1975),并且认为上颌切牙是最易发生根吸收的牙齿,因为上颌切牙在矫正错牙合过程中通常比其他牙移动范围大,其牙根结构,及根与骨、牙周膜的关系使其所受力直接传向根尖。Glenn(2001)认为磨牙、前磨牙根吸收量非常低(<1mm)且左右两侧无差别;第一、二双尖牙相同。所以本研究以上下第二前磨牙为研究对象,不再分别讨论左右两侧牙齿正畸治疗前后的根吸收情况。
3.3、正畸治疗对牙根发育程度的影响通过对比A组治疗后与B组治疗前的牙根长度,结果显示正畸治疗过程中牙根发育未完成的牙齿在正畸治疗后未发育到其正常长度,这可能与正畸治疗过程中牙根尖的移动有关。本研究结果与Hendrix(1994)观点相同,而Rosenberg(1972)通过比较Begg矫治技术治疗的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的牙根发育未完成病人的与发育完成病人的根吸收情况,得出如下结论:二者根吸收程度差异无显著性,且牙根发育未完成的牙齿在正畸治疗过程中继续生长并达到其正常长度。这可能与研究中样本量的大小及研究方法的不同有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