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不良习惯-错合畸形的病因
所谓习惯,就是指在一定间隔时间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反复做一相同的动作,并持续下去。口腔不良习惯在错合畸形的病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据北京医科大学口腔正畸科的统计,约占各类错合畸形病因的1/4.
1.吮指习惯
吮指活动与口腔肌肉密切相关。Prendran认为,吮指是婴幼儿最初学会神经反射的一种行为。正常儿童几乎都有吮指习惯,儿童在2岁或3岁前有吮指习惯可视为正常的生理活动,这种习惯通常在4-6岁以后逐渐减少而自行消失。在这之前强制中止是很难的事,在这之后继续存在则属于不良习惯,可导致明显的错合畸形。吮指习惯的产生与儿童口腔生理功能的改变、牙齿的替换及某些欲望得不到满足等有关。也有的与儿童的生活环境以及某些疾病有关,例如,儿童在饥锇、烦躁、疲劳或替牙时均可发生。
吮指习惯发病较高,Foster对2岁半儿童的调查研究中发现,33%的儿童有吮拇指或吮指习惯。Buttner调查发现55.4%的6岁儿童和16.6%的11岁儿童,有吮指活动,有些儿童甚至持续到12-15岁。
吮指习惯所造成错合畸形的类型与吮指部位、颊肌收缩的张力及吮吸时的姿势有关(医考必过网搜集整理,希望能给参加医学考试的考生带来帮助)。其严重程度与吮吸的力量、持续时间,频率等因素有关。如吮拇指时,将指放置在正在萌出的上下前牙之间,则会阻止前牙的正常萌出,形成前牙圆形开合。在此基础上,可继发伸舌习惯,又加重开合程度。有人证实,吮拇指是幼儿神经肌肉性本能的最初尝试。吮拇指动作时,由于颊肌收缩,口腔内气压降低,而牙弓狭窄,上前牙前突,开唇露齿,并伴有单侧后牙反合。拇指压在硬腭上,可使其造成凹陷,防碍鼻腔向下发育。吮小指或食指时,一般形成局部小开合。
有长期吮指习惯的儿童,常见到手指上有胼胝及手指弯曲等现象,这是诊断吮指习惯的一个重要标志。
2.舌习惯
儿童在替牙期常用舌尖舔弄松动的乳牙、乳牙残根或初萌的恒牙,因而形成吐舌或舐牙习惯。由吮指及口呼吸等习惯,造成开合之后,极易继发舌习惯。Mogers认为,患慢性扁桃体炎、慢性咽喉炎等疾病的儿童,为了使呼吸道畅通,常将舌向前伸,借以促进舌的功能活动从而引发伸舌习惯。
舌习惯是一组症候群,因舌习惯性质不同,造成其错合畸形的机制及症状也不同。患儿有伸舌习惯时,经常将舌尖伸在上下前牙之间,使恒牙不能萌至合平面,形成局部开合.因为舌的两侧薄中间厚,故开合隙成梭形,两侧后牙咬合可能属正常范畴。有时舌向前伸,舌尖置于上下前牙之前,并使下颌向前移位,造成前牙开合畸形及下颌前突畸形。替牙期时,患儿常用舌舔下前牙的舌面或松动的乳牙,形成舔牙习惯,增大舌肌对下前牙的作用力,促使下前牙唇向倾斜,出现牙间隙,甚至形成反合。如果舌同时舔上下前牙则形成双牙弓或双颌前突。
3.唇习惯
唇习惯多发生在6-15岁之间,常由于儿童情绪不好,被老师或家长批评之后或模仿别人,出现咬唇动作,日久即形成咬唇习惯。女孩较多见。唇习惯可单独存在,也可伴有吮指习惯。多数情况是咬下唇,也有咬上唇现象。鉴于咬上下唇对牙齿的压力不同,造成的错合畸形也有异。
(1)咬下唇习惯:下唇处于上前牙舌侧和下牙唇侧,从而增加了对上前牙舌侧的压力及对下前牙唇侧的压力,使上前牙向唇侧倾斜移位出现牙间隙。阻碍下牙弓及下颌向前发育并压下前牙向舌侧倾斜移位呈拥挤状态,在上下前牙之间形成深覆盖。深覆盖颜面表现为开唇露齿,上唇短而厚,上前牙前突和下颌后缩等症状。
(2)咬上唇习惯:形成的错合畸形机制与咬下唇者的压力相反,容易形成前牙反合,下颌前突及近中错合等畸形。
(3)覆盖下唇:由于口腔不良习惯或其他因素,造成前牙深覆盖,则下唇自然处于上下前牙之间,而被上前牙所覆盖,这种不正常现象称为覆盖下唇或称为继发性下唇卷缩。下唇的压力,可加重上前牙唇侧移位,并加重下颌远中错合畸形的发展。
4.偏侧咀嚼习惯
多发生在乳牙后期。偏侧咀嚼可见于一侧有磨牙深龋,或有乳磨牙早失,或有错合存在,从而影响了该侧牙列的正常咀嚼,儿童愿意用健侧咀嚼食物,形成偏侧咀嚼习惯。偏侧咀嚼下颌经常偏向咀嚼侧运动,牙弓向咀嚼侧旋转,趋于远中合关系,废用侧趋于近中关系,下前牙中线向咀嚼侧偏移,颜面左右两则发育不对称。健侧牙颌发育较充分,有自洁作用。废用侧咀嚼功能低下,牙颌发育较差且缺乏自洁作用,使牙垢、牙石堆积,易发生龋病和牙周病。
5.咬物习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