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必过

老年人牙缺失后的组织特点及修复设计

http://www.ykbg.net/ 来源:医考必过网 2016-01-28 10:28
老年人由于本身的生理特点以及缺牙的时间较长、缺牙的数目较多等诸因素,通常表现为更复杂的牙齿排列及咬状况

  老年人由于本身的生理特点以及缺牙的时间较长、缺牙的数目较多等诸因素,通常表现为更复杂的牙齿排列及咬状况。这就决定了修复不仅仅是单纯的缺牙“镶补”,而应该十分重视修复前的口腔检查、资料分析及术前处理,合理的设计和适度的恢复咀嚼功能。这样,可促进和维持口腔组织健康,至少不造成口腔组织的长远性损伤。

  老年人牙缺失后口腔组织临床特征的有关几个问题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各种组织器官相对处于逐渐退化状态,表现为肌力减弱、皮肤粘膜弹性降低,腺体分泌减少等,除此之外,口腔内牙列与咬合也存在一定的特点。

  1义齿设计应与牙周组织支持能力相对适应

  老年人牙周组织包括牙周纤维出现退化,临床检查有不同程度的牙龈退缩、冠根比例失调。慢性牙周炎、创伤,可造成齿槽骨缺损、牙周袋形成。如果伴有不同程度的牙列缺损,可进一步加重口内残存牙的负荷。所以,在修复中义齿的支持形式、基牙的位置与数量、固位体设计类型、力恢复大小、基托的覆盖面积等均应与牙周组织的支持能力相适应。

  2邻接点的恢复

  牙龈退缩、牙缺失后邻牙倾斜移位、对牙伸长等因素都可改变牙与牙邻面间的解剖生理状况,使牙弓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力的均匀分布受到影响。食物嵌塞、龋病发生、局部口腔卫生不易清洁,进一步加重了对口腔组织健康造成的危害。消除食物嵌塞,恢复正常的邻接关系是很重要的。

  3面位置、形态与平衡

  牙列的面位置和牙 曲线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征,是发生正常功能的生理基础。它与牙冠的高度及牙排列的形式密切相关。老年人经长期的咀嚼,加之缺牙等口内环境的改变,常呈现面不均匀磨耗、平面高低不平、曲线改变等临床表现及体征的识别,进而产生创伤、咬合干扰、咀嚼功能减低等临床问题。在架上进行各种颌位咬合接触状态的分析,在失牙修复中,重建余牙的面形态及整个牙列的平面和曲线,对于有效地恢复修复体的功能效率和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4颌间支持与颌面部组织健康

  牙列的正常咬合及颌间支持维持了颌面部、颞下颌关节、咀嚼肌等组织的正常解剖形态和生理机能。老年人较其它人群相对而言,存在有较严重的牙列磨耗、较多数目的牙缺失、上下颌双侧后牙缺失及上下颌交叉缺牙等情况,常迫使上下颌骨间垂直位置关系和水平位置关系发生变更,直接影响到面下1/3高度和颌面外形,使与咀嚼系统相关的组织发生发病机理变化。在修复前应注意保持上下颌骨间的正确位置关系。在修复中还应特别注意垂直高度的恢复与组织相适应。

  适合口腔生理特点的义齿设计

  义齿设计应遵循有关机械力学和生物力学原则,老年人还应根据全身的生理特点、口腔内组织复杂情况,针对性的进行义齿的设计和制作。

  1尽量保留健康的牙根

  对于Ⅱ度松动牙及齿槽骨吸收2/3以内的牙根应考虑予以保留,并尽量对残根采取螺纹针、根管钉固位,充填后冠修复或直接冠桥修复。对于仅有少数余牙的牙弓内残根,应根据牙根的状况及修复设计的需要,从支持、固位、稳定的角度出发,有侧重的设计长冠、短冠、核冠,以作为覆盖义齿的基牙。这将对延缓牙槽骨吸收,提高义齿修复效果起到积极作用。

  2保护牙周支持能力不足的牙

  重视口内余牙的临床牙冠高度(冠根比),特别是有牙周疾患或需用作基牙的牙齿。牙列内支持不足的松动牙应行各类牙周夹板固定。对于面磨耗形成的锐边陡尖以及伸长牙要重视术前调,调磨过多者需作冠保护。对于牙弓内仅余少数弧立牙,即使牙周支持组织正常,也最好降低牙冠高度作套筒冠式覆盖义齿。双侧后牙全部缺失,余留前牙支持不足者,应特别强调修复后后牙间始终保持良好的接触状况,否则因前牙负荷过重,加重前牙损伤。

  3保持和恢复下颌的正确位置和适度的垂直高度

  对于修复前需要拔牙,且拔牙后可能会造成咬合错乱或丧失颌间支持的患者,应考虑在拔牙前制作暂时义齿或即刻义齿,以保持正确的颌位关系。对于长期牙缺失错位咬合或牙列重度磨耗的患者,应制作治疗性重建义齿。经试戴、调观察,临床症状消失,确定为最适颌位后再制作永久性牙 重建修复体。垂直高度的确定,应考虑颌位逐步演变,组织随之相适应代偿问题,不可一次性恢复过高。一般应控制在2~4mm范围内,否则由于组织难以适应而引起新的关节症状。

  4改善牙面形态、平面位置和曲线

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