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接体的类型与要求
(1)腭杆:位于上颌腭部,因所在位置不同,又分前腭杆、后腭杆及侧腭杆三种,三者常常联合使用,如前、后腭杆联用或前、后、侧腭杆联用,也可单独使用。
1)前腭杆:位于腭隆突之前部,腭皱襞之后部,大约位于双侧第一前磨牙之间的位置。薄而宽,厚约1mm,宽约6~8mm,离开龈缘至少4~6mm.与黏膜组织密合但无压力,用铸造方法制作。为了减少对发音的影响,有时可将其位置适当后移至第二前磨牙的位置,又称中腭杠。
2)后腭杆:位于腭隆突之后,颤动线之前,两端微弯向第一、第二磨牙之间,过后易引起恶心,对敏感者其位置可适当向前调整。因与舌体不接触,可比前腭杆厚而窄。厚度为1.5~2.Omm,中间较两端稍厚,宽度约3.5mm,游离端义齿可适当加宽。腭中缝区组织面缓冲,两端密合。基牙支持差或牙槽黏膜松软致义齿容易下沉者,也可适当缓冲。通常采用铸造法,也有采用成品弯制者。
3)侧腭杆:位于腭隆突的两侧,离开龈缘4~6mm,与牙弓并行,厚1~1.5mm,宽3~3.5mm.设在一侧或两侧(双杆)均可,用于连接前、后腭杆。注意当联合使用前、后、侧腭杆作为大连接体时,前腭杆后缘和后腭杆前缘间的距离应不少于15mm.
(2)腭板:由前腭杆向前伸展至前牙舌隆突之上而形成前腭板;若向左右两侧延伸则形成马蹄形状(u型)腭板;如再与后腭杆连接,则呈开"天窗"式腭板或称前-后杆联合连接体;如果覆盖全腭区,则成全腭板。
(3)舌杆:
1)位置:位于下颌舌侧龈缘与舌系带、黏膜皱褶之间,距牙龈缘3~4mm.
2)厚、宽度:一般厚2~3mm、宽3~4mm,边缘较薄而圆钝,前部应较厚,后部薄而宽,以利于使其具有足够强度并较舒适。
3)与黏膜关系:根据下颌舌侧牙槽骨形态而定,一般有三种形态,垂直形者舌杆与黏膜平行接触;倒凹形者舌杆在倒凹之上或在倒凹区留出空隙;斜坡形者舌杆与黏膜轻轻接触。若缺牙区牙槽嵴吸收、支持面积不大或力较重,为防止义齿受力下沉后舌杆压迫软组织,舌杆应预留0.5mm的缓冲间隙。游离端可摘局部义齿,为了间接固位,应增加尖牙舌隆突支托,或下前牙连续支托,简称连支,亦称舌连续杆,或改用舌侧高基托连接。
(4)舌板:舌板是金属铸造而成或用丙烯酸树脂制作的舌侧高基托,覆盖在下前牙的舌隆突区之上,进入牙间舌外展隙,上缘呈扇形波浪状。舌板常用于口底浅、舌侧软组织附着高、舌隆突明显者。尤其适用于:①前牙松动需夹板固定者;②舌系带附着过高不能容纳舌杆者;③舌侧倒凹过大不宜用舌杆者。
(5)唇、颊杆:前牙或前磨牙区过于舌向或腭向位,组织倒凹大,影响义齿就位或因舌系带附着接近龈缘,不宜安放舌基托或舌杆者,可选用唇、颊连接杆。其宽、厚度与舌杆相似,位于唇、颊侧龈缘与唇、颊、系带、黏膜皱襞之间,应不妨碍唇、颊软组织的活动,应离开龈缘3~4mm。牙槽嵴过于丰满或唇颊肌张力过大者,不宜选用。唇杆不美观,除外伤等一些特殊情况外,临床已极少应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