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词解
1.疾病命名原则
外科疾病的命名虽然繁多,但从其命名方法来看,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一般是依据其发病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特征、范围、病程、传染性等分别加以命名的。
以部位名者,如乳痈、子痈、对口疽等。
以穴位名者,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等。
以脏腑名者,如肠痈、肝痈、肺痈等。
以病因名者,如破伤风、冻疮、漆疮等。
以形态名者,如蛇头疔、鹅掌风等。
以颜色名者,如白驳风、丹毒等。
以疾病特征命名者,如烂疔、流注、湿疮等。
以范围大小命名者,如小者为疖,大者为痈等。
以病程长短命名者,如干日疮等。
以传染性命名者,如疫疔等。
另外,两种命名方法同时应用者也经常存在,如乳岩、肾岩翻花等,既含有部位,又具有疾病的特征。以上所述仅是外科疾病一般常用的命名原则,个别疾病的名称例外者也是有的,但临床上应用较少。
2.基础术语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需要说明的是,中医眼科所讲的胬肉攀睛(即翼状胬肉)与外科所指的胬肉不尽相同。医学。收集整理。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常见的有有头疽和无头疽两类。有头疽是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无头疽是指多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根盘: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育 整理
根脚: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粟粒状脓头、如钉丁之状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根脚收束多为阳证,根脚软陷为成脓,根脚散漫或塌陷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感觉内有波动感。
护场: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无护场说明正气不足,预后较差。
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有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均为痔。如生于鼻腔内者称鼻痔(鼻息肉);生于耳道内者称耳痔(耳道息肉)等。由于痔的发病以肛门部最多见,故归属于肛门疾病类。
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犹如滴漏。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改变,一是瘘管,指体表与脏腔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
痰:是指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于形之痰,多为阴证。临证中以痰取名的疾病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疮痨性病变如流痰、子痰等;一类是囊肿性病变如痰包、痰核等。还有一些疾病虽不以痰命名,但其病因与痰有关,如气瘿、肉瘿等。
毒: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统称为毒。中医外科以毒取名的疾病很多,包括范围较广,通常是指有传染性的疾病,如时毒;或火毒症状明显、发病迅速的一类疾病,如丹毒;或某些疾病尚难以定出确切病名者,如无名肿毒等。
结核:是泛指一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病理性肿块。非指西医之结核病。如形容瘰疬肿大之淋巴结为“结核累累,有如串珠”,描述乳房内肿块性疾病之“乳中结核,形如梅李”等。
岩:病变部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岩石,破溃后疮面中间凹陷较深,状如岩穴,故称之谓岩。岩与癌相同。
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五善”包括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心善为精神爽快,言语清亮,舌润不渴,寝寐安宁;肝善为身体轻便,不怒不惊,指甲红润,二便通利;脾善为唇色滋润,饮食知味,脓黄而稠,大便和润;
润;肺善为声音响亮,不咳不喘,呼吸均匀,皮肤润泽;肾善为身无潮热,口和齿润,小便清长,夜卧安静。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