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必过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3)

http://www.ykbg.net/ 来源:原创 2015-03-12 05:15
当病邪炽盛,通过经络的传导,由外传里,内侵脏腑;或脏腑内在的病变,由里出表。在邪正斗争过程中,驷可产生一系列的全身症状,如形寒、发热、头

当病邪炽盛,通过经络的传导,由外传里,内侵脏腑;或脏腑内在的病变,由里出表。在邪正斗争过程中,驷可产生一系列的全身症状,如形寒、发热、头昏、头痛、骨节酸楚、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或白或黄、脉或紧或数,甚则出现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苔黄糙或灰腻、舌质红绛、脉洪数或弦数等。

二、气血与外科疾病发病的关系

外科疾病的发生与否,与人体的气血盛衰有密切的关系。气血盛者,即使外感六淫邪毒,或内伤七情,也不一定发病;反之则易发病。

外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随着病理过程的发展和变化呈动态变化。当致病因素造成局部气血凝滞,通过治疗,去除致病因素,使气血运行恢复正常,则使外科病变得以消散吸收而痊愈。如果局部气血凝滞进一步发展,郁而化热,致使热胜肉腐,血肉腐败而为脓。当脓肿形成后。如治疗得当,及时切开引流,或人体正气不衰,抗病能力尚强,脓肿自行溃破,脓液畅泄,毒从外解,气血凝滞得以通畅,形成溃疡后,脓腐渐除,新肉生长,最后疮口愈合。故临床上治疗外科化脓性疾病,常用和营活血、行气化滞之晶。此外,气血的盛衰直接关系着外科疮疡的起发、破溃、收口等,对整个病程的长短有一定的影响。如气血充足,外科疮疡不仅易于起发、破溃,而且也易于生肌长肉而愈合;如气虚者则难于起发、破溃,血虚者则难以生肌收口,甚至气血虚弱无力抗邪托毒,毒不能随脓出面解,还易发生邪毒内陷,侵入营血,内攻脏腑,引起危重症的发生。故治疗外科疾病必须考虑患者气血盛衰的情况,常用补益托毒之剂,通过补益气血而扶正托毒外出,促使疾病早日康复。可见气血的盛衰,对外科疾病的治疗和预后都有着密切关系。

三、脏腑与外科疾病发病的关系

由于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有机体,因此,外科疾病虽然绝大多数发于皮、肉、脉、筋、骨的某一部位,但与脏腑有着一定的联系。如脏腑功能失调,可以导致疮疡的发生。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外科启玄》说:“凡疮疡,皆由五脏不和、六腑壅滞,则令经脉不通而生焉。”如肝气郁结、脾胃湿热火毒等可导致疮疡的发生;肠胃湿热蕴蒸,可发为痤疮;肺肾两亏,可发生瘰疬、流痰。此即“有诸内必形诸外”。因此,外科疾病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有一定关系。

脏腑内在的病变可以反映于体表,而体表的毒邪通过经络的传导也可以影响脏腑而发生病变。如有头疽、颜面部疗疮、疫疗、毒蛇咬伤等可因热毒、疫毒、蛇毒的毒邪炽盛,或因体虚正不胜邪,而使毒邪走散,内攻脏腑。如毒邪攻心,蒙闭心包,扰乱神明,则出现神昏谵语;毒邪犯肺而见咳嗽、胸痛、痰血等许多重危症状,而成走黄、内陷之证。其他如古代医家总结的判断外科疾病预后的五善、七恶等,都说明了脏腑的受害与否,可作为判断外科疾病预后好坏的一个重要依据。

四、经络与外科疾病发病的关系`

局部经络阻塞是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之一;同时,身体经络的局部虚弱也能成为外科疾病发病的条件,如外伤瘀阻后形成瘀血流注,局部损伤后易为毒邪侵犯而发生痈肿,头皮外伤血肿后常可导致油风的发生等,所谓“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地”。经络也是传导毒邪的通路,它具有运行气血、联络人体内外各组织器官的作用,故体表的毒邪,由外传里,内攻脏腑;脏腑的内在病变,由里出表,外达体表,是通过经络的传导而形成的。

此外,患处部位所属经络,与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联系。如有头疽生于项两侧者,为足太阳膀胱经所属,该经为寒水之经,也为多血少气之经,所以难以起发。臁疮本属难以愈合之病,而外臁与内臁相比,外臁则易收口,因外臁为足三阳经所属,多为多气多血之经;内臁为足三阴所属,大多为多气少血之经。由此可见,经络与外科的发病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关资讯
医考会员培训注册
医学教育网网上辅导保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