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脑检查、鉴别及预防、预后
【辅助检查】
(一)血象 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一般在2万/mm3左右,高者达4万/mm3或以上,中性粒细胞占80%~90%.
(二)脑脊液检查 病程初期仅有压力增高,外观正常。典型脑膜炎期,压力高达1.96kPa以上,外观呈混浊或脓样。白细胞数达每立方毫米数千至数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而糖含量明显减少,有时可 完全测不出,氯化物降低。若临床有脑膜炎症状及体征而早期脑脊液检查正常,应于12~24小时后复验。流脑经抗菌药物治疗后,脑脊液改变可不典型。
(三)细菌学检查
1.涂片检查 用针尖刺破皮肤瘀点,挤出少许血液及组织液,涂片染色后镜检,阳性率高达80%以上。脑脊液沉淀涂片的阳性率为60%~70%,脑脊液不宜搁置太久,否则病原菌易自溶而影响检出。
2.细菌培养 血培养在流脑时阳性率较低。但血培养对普通型流脑败血症期、暴发型败血症及慢性脑膜炎球菌败血症诊断甚为重要,故必须注意在应用抗菌药物前采血作细菌培养,并宜多次采血送验。脑脊液应于无菌试管内离心,取沉渣直接接种于巧克力琼脂上,同时注入葡萄糖肉汤中,在5%~10%二氧化碳环境下培养。
(四)免疫学试验 是近年来开展的流脑快速诊断的标准和鉴别方法。脑脊液中抗原的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目前临床常用的抗原检测方法有对流免疫电泳、乳胶凝集、反向间接血凝试验、菌体协同凝集试验、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对流免疫电泳的阳性率在80%以上,乳胶凝集试验阳性率为85%~93%,协同凝集试验检测A群及C群的阳性率亦较高。反向间接血凝试验的阳性率为94.2%(脑脊液)及78.8%(血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A群抗原的灵敏度较反向间接血凝试验为高。抗体检测不能作为早期诊断的标准和鉴别方法,且敏感性与特异性均较差,故临床应用日渐减少。对流免疫电泳法、放射免疫测定法、间接血凝试验,如恢复期血清效价大于急性期4倍以上,则有诊断价值。
【鉴别诊断】
1.其他化脓性脑膜炎 依侵入途径可初步区别。肺炎球菌脑膜炎大多继发于肺炎、中耳炎的基础上,葡萄球菌性脑膜炎大多发生在葡萄球菌败血症病程中,革兰氏阴性杆菌脑膜炎易发生于颅脑手术后,流感杆菌脑膜炎多发生于婴幼儿,绿脓杆菌脑膜炎常继发于腰穿、麻醉、造影或手术后。
2.流行性乙型脑炎 发病季节多在7~9月,脑实质损害严重,昏迷、惊厥多见,皮肤一般无瘀点。脑脊液较澄清,细胞数大多在500/mm3以下,糖及蛋白量正常或稍增高,氯化物正常。免疫学检查如特异性IgM、补结试验等有助于鉴别。
3.虚性脑膜炎 败血症、伤寒、大叶性肺炎等急性感染病人有严重毒血症时,可出现脑膜刺激征,但脑脊液除压力稍增高外,余均正常。
4.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主要见于儿童,发病季节在夏秋季。短期内有高热、惊厥、昏迷、休克、呼吸衰竭等症状,但无瘀点,脑脊液检查正常。确诊依靠粪便细菌培养。
5.蛛网膜下腔出血 成人多见,起病突然,以剧烈头痛为主,重者继以昏迷。体温常不升高。脑膜刺激征明显,但无皮肤粘膜瘀点、瘀斑、无明显中毒症状。脑脊液为血性。脑血管造影可发现动脉瘤、血管畸形等改变。
【预防】
(一)早期发现病人,就地隔离治疗。
(二)流行期间做好卫生宣传,应尽量避免大型集会及集体活动,不要携带儿童到公共场所,不要携带儿童到公共场所,外出应戴口罩。
(三)药物预防 国内仍采用磺胺药,密切接触者可用碘胺嘧啶(SD),成人2g/日,分2次与等量碳酸氢钠同服,连服3日;小儿每日为100mg/kg.在流脑流行时,凡具有:①发热伴头痛;②精神萎靡;③急性咽炎;④皮肤、口腔粘膜出血等四项中二项者,可给予足量全程的磺胺药治疗,能有效地降低发病率和防止流行。国外采用利福平或二甲胺四环素进行预防。利福平每日600mg,连服5日,1~12岁儿童每日剂量为10mg/kg.
(四)菌苗预防 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A和C两群荚膜多糖菌苗。经超速离心提纯的A群多糖菌苗,保护率为94.9%,免疫后平均抗体滴度增加14.1倍。国内尚有用多糖菌苗作“应急”预防者,若1~2月份的流脑发病率大于10/10万,或发病率高于上一年同时期时,即可在人群中进行预防接种。
【预后】
在使用磺胺药、青霉素G等抗菌药物以来,病死率降至5%~15%,甚至低于5%.以下因素与预后有关:①暴发型患者的病程凶险,预后较差。②年龄以2岁以下及高龄的病人预后差。③在流行高峰时发病的预后差,末期较佳。④有反复惊厥、持续昏迷者预后差。⑤治疗较晚或治疗不彻底者预后不良,并且易有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